长株潭城市群百姓生活商务资讯门户

湖南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发布 将推进长株潭都市圈一体化布局

2023-12-15栏目:长株潭

  我省首部“多规合一”的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发布 将推进长株潭都市圈一体化布局

  构建“一圈两副三带多点”城镇空间格局

  11月30日,国务院批复了《湖南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作为湖南首部“多规合一”的省级国土空间规划,涉及哪些内容?有哪些特色亮点?12月14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对规划进行了解读。

  城镇空间

  推进长株潭都市圈一体化布局

  《规划》明确,在城镇空间安排上,构建“一圈两副三带多点”城镇空间格局,推进长株潭都市圈一体化布局,打造岳阳、衡阳两个省域副中心,强化京广、沪昆、渝长厦三条发展带,以其他地级市为主要支撑培育多个重要发展支点。

  在农业空间安排上,巩固“四区一基地”现代农业空间格局,推动长株潭都市农业区、环洞庭湖平湖农业区、湘中南丘岗节水农业区、武陵雪峰南岭罗霄山脉山地农业区和国家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障供给能力。

  在生态空间安排上,筑牢“一江一湖三山四水”生态保护格局,加强长江干流(湖南段)、洞庭湖、湘资沅澧四水以及武陵-雪峰、南岭、罗霄-幕阜山脉生态保护修复,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

  产业布局

  洞庭湖地区要突出绿色低碳

  当前,省委省政府要求抓住先进制造业这个基础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个关键,加快建设富有湖南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对此,《规划》从三个方面给予了响应。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以优先保障4×4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空间为导向,支撑“先进制造业为主导”和筑牢实体经济根基。结合全省产业集群布局特征,引导长株潭地区突出创新驱动引领,洞庭湖地区突出绿色低碳发展,湘南地区着力打造新兴产业承接带和科技产业配套基地,大湘西地区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大健康等产业。

  充分保障产业发展用地。统筹城区和园区发展,留足省级以上开发区发展空间,纳入城镇开发边界,确保工业用地总量,促进工业用地合理布局和规模集聚,保障实体经济发展空间。

  促进产业用地高效利用。深化园区土地清理,推动对“三类低效土地”、国有闲置厂房盘活处置。支持产业用地混合利用,推动产城融合。全面推行工业项目供地负面清单管理。鼓励企业在不影响公共利益的前提下,推动地上地下立体分层开发,促进开发区集约用地。

  对外开放

  建设湘渝黔边城协同发展合作区

  围绕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规划》从产业分工协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保共治等方面强化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共建长江经济带、构建西部陆海双向大通道,推动构建全省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具体来看,尤其是在优化对外开放格局方面,《规划》提出了诸多构想。

  畅通对外开放大通道,构建以“京港澳、呼南、焦柳”三纵、“沪昆、渝长厦、杭瑞、湘桂、厦蓉”五横为主体,以“铁路、公路、民航、水运”运输网为骨架,以全省多层级综合交通枢纽为节点的“三纵五横四网多点”交通开放空间。

  打造对外开放门户,推动外向型产业集群和企业集聚,将岳阳打造成为向北开放的桥头堡;依托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推动产业科学布局、有序承接和差异化发展,把衡阳建设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领头雁”;通过怀化国际陆港等建设,打造湖南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门户。

  加强省际区域协作,建立跨省对接常态化机制。推动湘鄂赣三省协同合作,发展壮大长江中游城市群;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度往来;依托构建西部陆海双向大通道,建设湘渝黔边城协同发展合作区,形成湘渝黔合作新增长点。扩大湘桂、湘琼合作,对接海南自由贸易港、北部湾经济区,合作共建陆海新通道,探索出一条内陆地区开放发展新路径。

  红线

  2035年耕地保有量

  不低于5372.66万亩

  按照“先农田、再生态、后城镇”优先序,《规划》落实国家下达的2035年约束性指标,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做到“数、线、图”一致,可审计、可考核、可追责,为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空间支撑。

  《规划》明确,到2035年,湖南省耕地保有量不低于5372.66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4804.12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4.18万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1.3倍以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不少于40%;用水总量不超过国家下达指标,其中2025年不超过334.5亿立方米。